一個過動症男孩拚上資訊工程師,勇闖非洲用電腦改變世界
來自屏東小農村,兒時黃兆聖的「我的志願」是當醫生,因罹患過動症有手抖的毛病,在一次生日切下蛋糕時,經母親好意提醒,黃兆聖才曉得他夢想行醫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。
沒想到十多年後,當年那個立志要藉由當醫生挽救病人生命的男孩,如今成了資訊工程師,但他沒有選擇進入科技大廠而是投身公益,致力於軟體與雲端技術開發,藉由科技提升醫院效能,黃兆聖說︰「雖然沒有如願當醫生,我還是能像醫生一樣『救人』,只是方式不同。」
故事發生在2009年,台灣與馬拉威斷交的半年後,為了印證教科書寫的「醫療導入資訊可以降低55%的誤診率」,也為了嘗試與其他資訊工程師不一樣的路,當時已經在台灣創業的黃兆聖,決定接受「屏東基督教醫院」的邀約,到馬拉威協助升級「健康資訊系統(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,簡稱HIS)」。
勇闖馬拉威》勇敢開口說英語
馬拉威曾是英屬殖民地,黃兆聖在馬拉威碰到的第一個挑戰是說英語,起初他不太敢開口,害怕講錯,「後來為了讓工作更順暢,我鼓足勇氣練習表達,才發現英文其實沒有想像中難,經常使用就會越來越嫻熟。」
來到馬拉威,黃兆聖觀察當地醫院設備簡陋,小醫院甚至連一台電腦都沒有;病歷表就是病人自行保管的黃色或藍色的小冊子,管理上有很大的問題;政府沒有建置戶政系統,百姓沒有身分證,在辨識病患上也是一大難題。「一切從零開始,我發現可以揮灑的空間好大。」黃兆聖說,電力的規劃、網路的佈建、硬體的建置、軟體的開發等,這些原本不是一位資訊人員全權負責的範圍,在非洲,他都必須試著靠自己,他說︰「在台灣因為分工細,我不可能有這樣的學習。」
一般來說資訊工程師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開發上,講求效率,不太需要與人有互動,但在馬拉威,黃兆聖還必須肩負起培訓人才的工作。他說,如果我們只是把工具塞給馬拉威人,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因為台灣人終究會離開,系統需要有人維護。「我們就像園丁一樣,你把一棵植物移到較肥沃的土地上,也不能期望它馬上變成大樹,你唯一能做的是把所需的養分提供給它,然後等待。」
助人最快樂》善用資運科技軟實力
黃兆聖在馬拉威找到人生的舞台,回到台灣他加入「屏東基督教醫院」成立的「畢嘉士基金會」,持續透過科技改善人們的生活。他說,從馬拉威回到台灣,他都在思考,有什麼方法,可以用很低的預算,卻能導入醫療資源到很窮的國家。
「健康資訊系統的成功經驗一直被複製,未來還會移植到南非鄉間醫院和診所,它所泛起的漣漪與影響力不斷地擴散,你永遠不知道終點在哪裡。」黃兆聖認為,台灣外交局勢不樂觀,而資訊科技是台灣的強項,台灣應該善用資訊科技的軟實力,讓世界看見我們,而台灣資訊人才也不該小看自己,應該走出去,期許自己做一個國際型的人才。
目前在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黃兆聖,現在有一個新夢想,希望能號召有志之士,一同打造「開放式醫療資訊系統」,他的構想是透過雲端服務,經由成本低廉的智慧型裝置,提供開發中國家的健康照護單位導入,透過這些資訊系統就可以進行病患與藥物管理,同時隨著不同層級的醫療單位,還能客制化自已的醫療資訊系統,並且建立知識庫。
黃兆聖興奮地說:「我感覺自己正在做一件可以改變世界的事,未來我們不是只有提供資訊服務,更是教育的傳播者,特別是台灣有很棒的硬體,很成熟的健康資訊服務與醫務管理,我常看到別的國家的開放式系統被2、30個國家導入使用,當別的國家都在打造國際型的開放式計畫,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台灣經驗整合出來,把它轉化為價值,台灣就能走出去。」
如果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痕跡可循,那麼,黃兆聖應該不會忘記國二那年,父親拿出三個月的薪水送給他的電腦;他也不會忘記國三聯考的前一個月,他一個人躲在廢棄的電腦教室,無師自通學會組裝;他更不會忘記讀專科時因為參加一個醫療相關的資訊科技比賽,他才曉得原來資訊科技也可以「救人」,於是立定志向走上醫療資訊這條路。
小時候懷抱夢想,長大後付諸行動,「助人最快樂」黃兆聖決定腳踏實地,走在對的路上、做對的事,用自己的才能為這個世界增添價值。
訊息來源:商業周刊
發佈留言